分享
-->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要闻
延安十三年•沿着先辈的足迹——吴起篇(上)
恢复窄屏
发表时间:2021-05-24 来源:延安日报

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毛泽东旧居

吴起县庙沟镇嘉鼎光伏发电

“延安十三年·沿着先辈的足迹”大型系列采访首站来到吴起采访

  党中央进驻陕北、转战陕北的路线,是一条胜利路线,是一条孕育延安精神与发扬延安精神的路线。沿着这条路线,这个百年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一条堪为奇迹的“中国道路”。红色的基因,精神的“密码”,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延安的山沟沟里有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走进历史深处,追寻先辈足迹,重温红色经典,书写时代华章。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启动了“延安13年·沿着先辈的足迹”建党百年主题报道活动,重温那段“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激动人心的历史,通过红色故事、绿色故事、高质量发展故事和群众幸福故事等,深入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延安人民向美好生活奋进的壮阔画卷,从而激励人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红色故事

  一顿剁荞面 见证鱼水情

  热腾腾的剁荞面,让吴起县铁边城镇的张湾子村走进了历史。

  1935年9月中旬,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占哈达铺。在哈达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从邮政代办所搜集到的报纸上,获知陕甘苏区正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其中的一份《大公报》上就刊载了阎锡山的报告:“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

  根据了解到的这些情况,党中央于9月27日在甘肃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率领红军迅速北上,同西北红军和先期抵达的红二十五军会合,“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

  10月18日,党中央抵达张湾子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中央红军进入吴起的第一站。

  那是1935年10月18日下午,一支队伍向张湾子村开来。“当时听说有队伍要来,村民不知道是些什么人,怕得都跑了。我爷爷奶奶把娃娃裹好,背上刚跑出大门,队伍就上来了。”梁雪梅说,她公公告诉她,当时因为兵荒马乱,再加上这里土匪经常出没,红军来时,老百姓不知道是“自己的队伍”,都跑了。

  几个穿着灰色旧军服,帽子上有红色五角星的人走进张廷杰家的院子,对他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闹革命的。”

  一听说是红军,张廷杰心里踏实了。看到红军战士和蔼可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老百姓干活。看到他们在墙上刷写的标语,村里人才知道是红军来了,跑出去的又回到了村上。

  张廷杰一家人没想到的是,当晚住在他们家的竟然是毛主席。天快黑时,警卫员出来告诉张廷杰,说首长有点饿了,想吃顿饭,看有没有吃的。张廷杰让妻子侯孝俊把八月十五做的羊肉臊子挖一些出来,赶紧剁荞面。

  梁雪梅说,当时的吴起,因为战乱,老百姓都很穷,平时只能吃黄米饭、熬酸菜等粗茶淡饭,羊肉臊子剁荞面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贵客才吃,特别珍贵。

  剁荞面做好以后,端给毛主席吃,毛主席吃了三大碗。饭后,毛主席边擦汗边抽烟,对张廷杰和侯孝俊说:“剁得好哟!一年喽!在长征的路上还没吃过这么香的饭,陕北是个好地方哟!”

  “当时我爷爷一家还不知道眼前吃饭的人就是毛主席,只知道是一个高个子,是一个大官。直到30多年后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再次来到张湾子村才解开了谜团。”梁雪梅说。

  张廷杰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才知道30多年前在自己家里住了一个晚上,吃了三碗剁荞面的高个子首长就是毛主席!

  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张湾子村召开常委会议,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秦邦宪等参加了会议。会上,研究了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同西北红军会和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等问题。会议决定:一、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二、与群众建立很好的关系,扩大红军,组织游击队;三、自己解决物资器材问题、衣服问题,不要麻烦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

  吴起县档案局局长、党史办主任乔明说,中共中央在张湾子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是中共中央、中央红军长征落脚吴起、落脚陕北革命根据地,彻底粉碎蒋介石的围追堵截,长征胜利结束的重要会议。

  张廷杰家的几孔窑洞,成了革命旧居,不时有人前来追寻红色记忆。梁雪梅说,她公公张瑞生一直是张湾子毛主席旧居的讲解员,这些年一直是他在讲解这段红色故事,她曾亲耳听公公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父母才给毛主席他们做了一顿饭,而咱们共产党可是让全中国人都有了饭吃”!这让她内心十分感慨。

  “我感到很光荣,很荣幸能够讲解这段历史,虽然我公公不在了,但是我要继续把这段红色故事讲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梁雪梅说。

  1935年10月19日,天刚蒙蒙亮,部队从张湾子村出发,向着吴起镇的方向前进。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半碗炒鸡蛋”里的深情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

  走在吴起大地上,历史深处的红色记忆,热腾腾地澎湃着我们“延安13年·沿着先辈的足迹”采访组成员的心田。

  在吴起革命纪念馆里一组雕塑前,讲解员张红艳讲述的《半碗炒鸡蛋》的故事,再现了当年中央红军与吴起人民的军民鱼水情谊。

  中央红军经过艰难跋涉,到吴起后,当地群众从中央红军张贴的标语中,知道是“咱们的队伍回来了”,一时间,“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对红军伤病员,更是给予亲人般的呵护。

  吴起镇彭沟门临时设立的部队医院里,有一位老妈妈每天都赶来帮助战地护士护理伤员。这位老妈妈的儿子在战斗中不幸牺牲。1935年10月21日,吴起“切尾巴”战役中,一位受伤的红军团长送到医院,老妈妈越看越觉得像自己的儿子,片刻不离地守护在红军团长的身边。

  这位团长的伤情越来越重,连续几天里,片刻清醒后又陷入昏迷。有一天,红军团长的病情好像有了好转,几天都没有睁开的眼睛,突然睁开,看起来特别明亮。老妈妈喜极而泣,伏在红军团长的耳边轻声说:“娃娃,你醒了!快点告诉我你想吃点啥?”红军团长沉默片刻,轻声说:“小时候,妈妈炒的鸡蛋真香呀,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老妈妈听后,提上送饭的竹筐,小跑着就出了医院。

  当时的吴起已进入冬季,母鸡已很少下蛋。何况在兵荒马乱之际,贫瘠的吴起,鸡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奢侈的营养品。

  老妈妈翻沟下洼,跑遍了附近几个村庄,才仅仅找到4个鸡蛋。当她端着冒着热气的炒鸡蛋急忙赶到医院时,护士告诉她,那位红军团长已经走了。老妈妈还是舀了一勺炒鸡蛋,递到红军团长的嘴边,心酸地呼唤:娃娃呀,吃点吧,这是你最爱吃的炒鸡蛋。

  看着老妈妈老泪纵横的模样,旁边的医护人员和红军战士禁不住热泪滚滚。悲痛的老妈妈和其他红军战士含泪掩埋了这位红军团长,坟前放着那半碗红军团长没有吃上的炒鸡蛋……

  半碗炒鸡蛋,军民鱼水情。当年中央红军到达人生地不熟的吴起,为何能受到亲人般的呵护?吴起县政协2005年编撰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吴起》一书中,蔺士兰老人的亲身经历似乎更能回答这个问题:

  ——1935年10月19日,早饭后,头道川过来队伍,前看不到头,后看不到尾。当时已是深秋,他们头戴草圈,衣服破破烂烂,腿冻得发紫,脚穿麻鞋。黄昏时,一队队伍来到我家院子里,规规矩矩地靠在墙边、窑檐下休息。未经主人同意,他们不进窑、不喝水。他们说:我们是工农红军,是穷苦老百姓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我们听后觉得他们与刘志丹的红军一模一样。

  ——10月21日,追赶中央红军的国民党骑兵一队接一队地从头道川下来,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挎着枪。一队骑兵赶着一群山羊,马驮着许多小麦。有二三十人来到蔺园子庄里,二话没说,抓走100多只鸡,杀了我家一只绵羊……下午,这些骑兵被中央红军打败了,顺着头道川自东向西逃命,在沙洼子还抢了一副寿材……

  吴起县档案局局长、党史办主任乔明说,吴起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大贫苦百姓既要缴纳“皇粮国税”,又要负担地租和民团团丁、马匹供养,还要忍受土匪的抢掠糟践,加之连年大旱,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山高皇帝远,拳头赛知县”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建立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领导贫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让穷人有了出头之日,群众就把红军看成“咱们的队伍”,争先恐后地给中央红军带路、筹集粮食、安置伤病员。“吴起有了刘志丹,领着百姓闹共产……土豪劣绅都打倒,劳苦大众都喜欢……”当时在吴起川流传的一首民谣,形象地反映了那时的情景。“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半碗炒鸡蛋”的故事,让人深思,让人警醒。

  绿色故事

  从“吴起制造”到“吴起创造”——在吴起感悟红色基因创造的绿色奇迹

  青山吐葱翠,杏花展笑颜。4月的暖风吹绿了吴起县,依偎在大山的怀抱中,在吴起镇刘河湾村,吴起县红色旅游小镇项目正在建设,项目复原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从长征来到吴起时的情景:依山而建的窑洞鳞次栉比、拾级而上,街道上门店、民居林立,一辆绿色的卡车停放在空地处……

  兵工厂和“吴起制造”

  “现在村上正被打造成乡村旅游的景点,而在80多年前,这里是红军西征兵工厂旧址,生产过手榴弹、步枪和子弹。”《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吴起》编辑黄永旺说道。

  刘河湾地处二道川川口,距吴起镇1.5公里。1936年6月至1937年3月,为了给红军西征和地方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在刘河湾设立了一所兵工厂。1936年8月中旬,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对毛泽东等进行采访后,他曾来到吴起镇,并就吴起镇所办的后方工业和工人的生产生活进行了详细采访。

  “吴起镇是陕甘苏区的一个工业中心。”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1936年红军西征期间,吴起镇成为红军的重要补给基地。工人们带来了车床、模具和数十台缝纫机,在窑洞工厂里,分别生产出“吴起制造”字样的手榴弹、迫击炮、炮弹、手枪、轻机关枪、火药、被服、鞋袜、药品等。

  据黄永旺研究,兵工厂的产品要直接用在前线,124名工人分成3个班组24小时轮流上班,以便使兵工厂的产值达到最大。武器产出来了,怎么运出去是难题。吴起当地群众组成了运输队、担架队,冒着生死危险,把武器驼在毛驴身上,赶着毛驴把武器送向了战场,同时为了保障吴起镇通往西方野战军的安全,红五团活动于沿途进行保护。

  退耕还林和“吴起创造”

  80多年前,吴起县人民积极投身和支援革命,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详实记述当地工业和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使世界认识了吴起和“吴起制造”。传承红色基因,创造绿色奇迹,1998年以来,吴起人民通过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一个崭新的绿色吴起风貌,再一次让全国和全世界瞩目。

  “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这是1998年以前吴起乃至整个延安生态的真实写照。农民往往“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辛苦但挣不到钱。

  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做出了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一次性退了25度以上的坡耕地155.5万亩,一次性淘汰出栏当地土种山羊23.8万只。

  这场伟大的绿色革命,吴起县林业局干部齐景博是亲历者。当时,齐景博家住在庙沟镇楼房长村,家里种有50多亩地。退耕还林时,他还是一名初中生,当时感到“地里种了树,就不用干农活了,特别美”,但家里老人却对退耕后怎么生活充满忧虑。没想到,年底粮食补贴和护林补贴就都下来了,光粮食补贴就领到上万元。

  “一家人一年的开支就都够了。”齐景博的父母算了笔账,以前种庄稼也只能保持温饱、供几个孩子上学,现在护林也能收入这么多,老百姓不吃亏。

  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在吴起县的每个村落生根发芽。在退耕还林中坚持封起来、退下来、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做法,也让吴起县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先后被国家林草局、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

  如今,经过20多年的奋斗,吴起县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降雨量增多,无霜期延长,灾害性天气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生态得到有效修复,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黑鹳、豹猫、鸳鸯等越来越多的“精灵”们悄然归来,选择在这里安家栖息、繁衍后代。

  有着红色革命遗址的刘河湾村,也因满目苍翠的美丽面貌让人惊艳。“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的情景不复存在,如今,在各个山头上、山坡上,松柏苍翠,刺槐吐绿,山杏花正在盛开,甜蜜的花香味在村子中飘荡。“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们赚钱的路子就多了,比如办个农家乐、开个特产门市等等。”村民们对致富之路充满期待。

  山绿了,美了,住在山下的农民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在吴起,有不少群众已切实享受到青山带来的经济利益。依托绿水青山,吴起县林海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闫志雄成立了南沟秦风水韵文化发展旅游有限公司,在南沟村发展起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带动本村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吴起县白豹镇韩台村村民白志军发展起林下养鸡,卖土鸡和土鸡蛋,开农家乐,每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如今,在吴起县,村民们依靠青山致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传承好红色基因,守护好绿色家园,是使命和责任,更是希望和前景。

  高质量发展故事

  高质量发展的“吴起实践”

  “印象中这里过去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结果这次一下高速就能看到宽敞整洁的道路,高楼林立的居民区,琳琅满目的店铺,古色古香的建筑……变化真的太大了!”4月5日,家住西安市的陈先生特意带着家人来吴起旅游,一进县城就在吴起将军主题公园驻足拍照留念。

  吴起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吴起近年来作出的改变。

  近年来,为了改变产业结构单一、严重依赖石油的局面,吴起县扎实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通过收“风”聚“光”,培育发展新动能,通过“筑巢引凤”,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转型。

  如今,地下冒油气、地上长粮果、空中有风能的“立体式”经济产业体系已经形成,破解了石油“一业独大”的瓶颈,使经济发展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走上了由传统能源经济粗放式经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快车道,吴起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9年至今,吴起县连续三年重回陕西省年度“十强县”名单,转型发展之路成绩斐然。

  新能源项目“风光”落地

  春夏之交,在吴起县庙沟镇米渠村的山梁上,一排排太阳能硅晶板沿着山势整齐排列,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蔚为壮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吴起县人民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风能、光能产业真正成为全县产业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风向标”。

  自2018年庙沟镇米渠村13兆瓦分散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完工投产以来,每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帮扶470户贫困户每年每户收益3000元,连续帮扶20年,总计扶贫款项2800余万元。

  “该项目正式投用以后,每天发电量4万度左右,年均发电量1800万度左右,每年给当地政府纳税350万元左右。”陕西嘉鼎吴起13兆瓦光伏项目工作人员张海丽介绍说。

  在发展光伏发电的同时,吴起先后引进国电龙源、华润电力等11家新能源企业,破解县域经济“一油独大”的结构性矛盾。

  驶进吴起北部莽莽的大山中,记者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白色风机,这就是位于吴起县五谷城镇的国电龙源周湾风电重点项目。“该项目全部投产以后,每年的发电量是4.2亿度电,营业收入是2.4亿元,每年可以为吴起县贡献财政收入7200万元。”国电龙源吴起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征锋说,“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们公司又与吴起县政府签署了40万千瓦的风电开发协议,继续为吴起的经济建设作贡献。”

  建设吴起330千伏输变电站,主要就是为了把吴起周边的风电场所发出的电力,通过110千伏线路,全部汇聚到330千伏变电站,然后在升压成330千伏等级的电力后并入陕北电网中,再输送到千家万户,并把剩余的电力输送到关中地区。

  该项目自2019年11月21日政企双方正式对接,至2020年3月12日宣布开工,双方克服疫情影响,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可研、核准、开工准备等一系列前期手续,打破了常规。创造了当年立项核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投产的“吴起速度”,这项成绩的取得与吴起县的各项支持密不可分。而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吴起县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渴望。

  “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对吴起此前引进的其他新能源项目至关重要,是支撑吴起新能源发展、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点工程,项目投运后有效提升县域电网供电保障能力,促进新能源接入和大规模外送,可满足延安市新增风电的送出需要和地区负荷增长需要。”吴起县经济发展局局长贾治乾说。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330电工程,大力发展吴起的新能源建设、新能源规划。截至目前,已经规划了190万千瓦的风电,10万千瓦的光伏,我们还将与龙园合作百万基地建设,风光加储能,还有制氢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建成投运将极大地调整我县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带动我们农民增收致富,吴起的‘风光’能源将魅力无限。”贾治乾说。

  截至目前,吴起县引进新能源发电企业14家,其中风电企业11家、光伏企业3家;风电核准备案99.75万千瓦,在建30万千瓦,并网发电18.7万千瓦。

  在“十四五”期间,吴起规划建设新能源项目205.3万千瓦,建成后将为吴起县增加固投143.5亿元,项目年产值14.4亿元,项目全部县财政收入每年增加1.85亿元,为地方实现税收3500万元。特别是国网330千伏变电站落地建设,电力消纳外送通道即将全面打通,新能源产业迎来跨越发展新阶段。

  重点项目势头强劲

  重点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吴起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紧扣政策抓争取、聚焦重点抓落实等举措,聚焦政策机遇,统筹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重点项目建设高歌猛进,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全新动力。

  2020年11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吴起县吴仓堡镇丈方台村的新希望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此时基地的建设已接近尾声,部分工人正在平整厂区道路、检查厂区电力设备。

  由于生猪规模养殖的特殊性,新希望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选址在相对偏远的山区。为此,吴起县财政多措并举助力项目建设,投资2200万元,为企业配套机井2口、桥涵2处以及10千伏电力专线12.4公里,建设防疫绿色通道6.4公里。

  “项目从3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投产,计划投栏6750头种猪,现已投栏2000头。”基地负责人齐机说。

  据吴起县畜牧兽医局局长石秀旗介绍,该项目属延安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5.5亿元,分两期建设,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是吴起县2019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

  坚持“项目为王”“招商第一”是吴起县委书记严晓慧在后石油时代为吴起开出的转型“良方”。2021年以来,吴起县首批3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总投资140.5亿元。全县上下牢固树立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招商第一的理念,以开放的政策环境、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广纳八方客商,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吴起。

  在工业转型方面,吴起县注重引进新能源项目优化工业结构,充分利用丰富的风力和太阳能资源,抓住国家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大力开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吴起县实施文旅带动,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打好“红色”“绿色”两张牌,成功举办旅游发展研讨会、边塞蓝湖龙舟大赛等文旅活动,“红色吴起、绿色典范”走进《中国推介》栏目,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提升。2019年,吴起县接待游客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分别是2014年的4倍、7倍。

  吴起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作为延安市重点示范项目,自2019年11月21日政企双方正式对接至2020年3月12日宣布开工,双方克服疫情影响,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可研、核准、开工准备等一系列前期手续。“在‘项目为王’方针的指引下,县上投入3.67亿元支持项目建设,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本着为企业纾难解困的服务意识,积极推进项目顺利建设。”贾治乾说。

  当前,吴起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奋力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也处处体现着“项目为王”的理念。截至目前,吴起县经济发展局共征集工业类、农林水利类、生态环境类等8大类329个项目,总投资达903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谋划‘十四五’项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投资达到1000亿元。”对于今后的

  项目发展,严晓慧信心满满地说。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我家经济条件不太好,自从县上推行了15年免费教育后,孩子开学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这项政策为我们减轻了很大的家庭负担。现在女儿在西安工作,儿子读高中,我很满意。”吴起高级中学学生贾雨的父亲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县要想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的大力支持,近年来,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的问题。吴起县大力发展教育,持续推行15年免费教育,让更多的贫困学子走出了大山,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成果。

  吴起镇初级中学坐落于吴起县迎宾大道南侧,是吴起县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13600万元,2017年8月开始兴建,2019年8月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近4万多平方米。

  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与吴起县高度重视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吴起县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本着只有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我校现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26名、教职工11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人,本科学历112人。我们将始终牢记‘不忘初心,志存高远;敬业乐群,恪守正道;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学校精神,为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而努力奋斗。”吴起镇初级中学校长张云介绍道。

  吴起县全面足额落实中省市资助政策,学前教育“两免三补”累计补助9.71万人次、9800万元,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补助1.7亿元,高中(职教)“五免一补”3.11万人次、3762万元,高中(职教)国家助学金累计资助9110人次、898.5万元,各级各类资助大学生1127人次、322.8万元,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我的孩子在吴起镇初级中学上学,学校精细化的管理、老师们认真敬业的态度,让我很放心。”该校七年级(3)班的家长李强说。

  除此之外,该县还投资1.16亿元,高标准配备了第三小学、第三中学的设施设备,购置多媒体触控一体机464套、师生电脑2030台;投资1487万元为第三小学、第三中学建起了智慧校园网络,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迈出坚实一步。学校布局日趋合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大班额、入学难、择校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多年来,在教育上的投入和付出,吴起县的教育开始得到回报,该县教育工作步入全市先进行列,先后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陕西省教育强县”等称号。

  “过去的工作,值得称赞,未来的吴起教育,更加值得期待。展望‘十四五’,我县还将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得力的工作举措,奋力谱写吴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严晓慧的话,掷地有声。

  风鹏正举,未来可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吴起县立足新起点,聚力抓落实,为努力推动吴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借助各位专家智库、各地商界精英、各方合作伙伴的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把握形势,精诚团结,携手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记者手记

  红色故事讲不完

  说到吴起,我们记忆中最清晰的就是历史教科书中讲到的,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吴起。

  在吴起县采访过程中,军民鱼水情在我的耳畔时常响起。吴起县的老百姓说,党中央和毛主席在陕北待了13年,虽然在吴起县只有短短的13天,但是在吴起县留下的红色故事是讲不完的,吴起县人民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感情是讲不完的。

  无论是中央红军刚到吴起第一站,毛主席在张湾子村张廷杰家住了一晚上,留下的“一碗剁荞面”的故事;还是红军战士在头道川倒水湾村晚上休整,向张宪杰家借一口缸用来当锅做饭,缸裂了赔了两块银圆的一口“红军锅”的故事;或者说是在吴起镇彭沟门临时设立的部队医院里发生“半碗炒鸡蛋”的感人故事;抑或为了不挤占群众的住房,红军部队整齐有序地露宿在院子里、大路边的故事。“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甚至在麦地里和衣而卧,但谢老甘之如饴,“稳睡恬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红军打破了村民的一个瓷盆,赔了五角钱;受惊的马踩坏了村民的猪食槽,赔了一块银圆……感人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

  在吴起县档案局局长乔明的讲述中、在党史爱好者黄永旺整理的一个个红色故事中……中央红军和吴起人民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在我们的心中愈发清晰。

  我时常想,历史是最真实的见证者。80多年前,吴起人民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干革命,选择加入人民军队,不惜流血牺牲,铸起一座座丰碑。

  时间是最忠实的证明人。80多年来,吴起党员干部无私无畏,带领广大群众决战脱贫攻坚的新“战场”,兑现着当初对人民许下的诺言。

  这是发生在吴起县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故事。1921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像这样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

  “望不断青山绿树萦绕碧空,写不够战斗历史刀光剑影,讲不完红色故事源远流长,赞不尽英雄壮举可佩可敬……”在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眺望一周,目光驻留在远处的纪念碑上。高耸的碑体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11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庄严肃穆。

  站在山巅,看着彭大将军横刀立马的雕像,不禁让人沉思:战火的硝烟已经散尽,战斗的遗痕却历历在目,胜利山周围沟壑纵深,曲折断续,据说就是当年的战壕。这些遗迹是先烈们曾在此浴血奋战的印记,也时刻警醒着后人珍爱和平,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岁月悠悠,不忘初心,我们当时刻谨记峥嵘岁月里那些激荡人心的英雄故事,赓续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动力,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强信念、跟党走,凝心聚力、砥砺前行。(记者 雷晓燕 干雄焱 班姣 叶四青 乔建虎采写 照由记者祁小军 通讯员 徐志全 摄) 

主管单位:中共吴起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吴起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吴起县政府大楼 联系方式:0911-8390197     技术支持: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京ICP备10031449号